新一極:指數經濟拉開大幕
指數作為經濟發展的“晴雨表”,日益受到重視。本屆服裝節期間,我省分別發布了“中國盛澤絲綢化纖指數”“中國疊石橋家紡指數”“中國紡織材料價格指數”和“中國常熟男裝指數”。
對于這些指數帶來的影響,常熟服裝城管委會副主任鄧運華認為,以“中國常熟男裝指數”為例,它將成為全國男裝產業的“風向標”,并進一步增強我省在男裝產業的地位。
記者了解到,借助常熟男裝產業的集群優勢,“中國常熟男裝指數”由“價格指數”與“景氣度指數”構成。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夏令敏告訴記者,通過挖掘指數,將更加準確地分析當前服裝產業的變化,從而在企業經營等方面進行科學決策。
在常熟服裝城經營百成匯品牌的陳艷告訴記者,服裝業變化太快,換季時的流行趨勢很難把握。“現在,男裝指數下有秋冬裝指數,會告訴我們經營者市場價格、人流量等信息,生意自然好做多了。”
記者從中國紡織材料交易中心了解到,“中國紡織材料價格指數”發布以來,已有3787家企業完成注冊,交易企業達1167家,區域涉及15個省。今年1至8月,完成交易達1223.2億元。
新智造:和“老裁縫”說再見
服裝節開幕當天,一場“中國江蘇服裝新智造論壇”引來眾多目光。“沖著這個‘智’字,我就得來。”江蘇天源服飾董事長唐信宏告訴記者,為經營好這家代加工企業,他連續4年前往越南考察。“前兩年,我感到害怕,我們在成本上真比不過他們,只能眼看著合作者離開。但通過這兩年的努力,走掉的單子都回來了。”這其中緣由,就在于一個“智”字。
“通過引進智能化的設備,不僅控制了成本,還能提供更優質的產品,我的合作對象都是阿瑪尼這樣的品牌,我們更懂得他們的需求。”唐信宏還透露,身邊的大多數服裝企業,都已走上了“從老裁縫到新智造”的轉型之路。
蘇州拉波尼服飾此次帶來了最新研發的全自動智能運模機,在董事長陳開恩看來,公司是在參與一場服裝設備的智能化革命。“我們用一人多機模式,顛覆了傳統一人一機的服裝作業模式。”他還告訴記者,以棉服生產為例,兩種模式的利潤差能達到10倍多。
“新智造”優勢明顯,卻也走得艱難。“前后花了1000多萬,住房都抵押了。”張家港三得利染整科技董事長馬新華感慨萬千,為了在污水零排放的情況下,把傳統紗線染出花樣,3年前上馬的智能化項目差點拖垮了這家規模不大的公司。“好在我們終于研發成功了,半年賣了500多萬,慢慢就能收回成本。”
新跨越:沒有邊界的競爭
學生穿的校服敢“潮”一點嗎?“大唐杯”江蘇省服裝院校校服設計大賽給出了答案:600多組新穎獨特的設計作品,將讓校服不再和“土”字劃等號。
“我們本來主營絲綢,但在發現校服領域的巨大潛力之后,果斷地跨了過來。”對于為什么舉辦這屆大賽,江蘇大唐紡織科技董事長唐利剛表示,“僅僅蘇州就有200多萬學生,這是多大的市場啊!”
在服裝節上,記者發現,“跨越”正成為眾多蘇企的常態。以汽車生產見長的悅達·起亞,就跨界辦了場時裝秀。悅達集團董事會主席陳云華告訴記者,服裝產業并非夕陽產業,值得大力投資。據他介紹,悅達集團早在2003年就布局紡織業,目前已成立南緯悅達紡織研究院,也打造出“黛安芬”這樣的知名品牌。“未來,我們將在女裝等領域持續發力,讓悅達的服裝和汽車一樣走向世界。”
企業在跨界、跨領域發展,地方政府則在堅定執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跨江發展戰略。鹽城市紡織服裝工業區黨工委書記王敦連告訴記者,在守住環保底線的同時,全區從蘇南地區大力引進新技術、新設備,目前在園區內,蘇南企業占比達到80%。
海安縣副縣長楊同標也表示,常熟與海安攜手合作的常安紡織工業園,已成為該縣特色產業園之一,目前已有11個織造、染整企業落戶園區,“跨江”發展戰略效果顯著。